美國企業曾經是全球創新的代名詞,無論是互聯網的崛起,還是航空航天領域的突破,背後都離不開紮實的技術積累。
但過去幾十年裡,美國逐漸從「創新驅動」變成了「利潤驅動」,公司最關心的,不是如何保持技術領先,而是如何在短期內提高盈利。
於是,成本成了核心考量,大量的研發工作被外包到勞動力更便宜的國家,比如印度和菲律賓。
13/21
教育是科技競爭的基石,而美國的教育體系這些年也在不斷走下坡路,尤其是理工科領域,美國年輕人的興趣一直在下降。
面對枯燥的編程、複雜的演算法,很多學生寧願選擇商科或藝術類專業。
美國企業本可以彌補這一缺陷,但他們的選擇卻讓問題更加惡化,大公司一邊抱怨本土人才短缺,一邊大規模招聘外國技術移民。
這不僅削弱了美國的技術創新能力,也讓企業對外包模式產生了過度依賴。
14/21
除了教育和企業策略,政策上的短視也是關鍵因素,為了壓制中國,美國選擇與印度進行深度合作,大量引入印度技術人員。
這個決策的初衷是為了構建一個科技聯盟,但結果卻是讓自己更加依賴印度,這種過於政治化的科技政策,沒有增強美國的競爭力,反而讓自己在核心技術上失去了控制權。
15/21